在强生退出化妆品行业后,又一家巨头“告别”原有日化业务。近日,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英国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(GSK)宣布,计划出售其在2022年分拆出来的消费者健康公司Haleon的剩余所有股份。根据计划,该公司将出售其在Haleon剩余4.2%的股份,相当于约3.85亿股。此次出售预计将筹集资金约12.48亿英镑(合计人民币114.51亿元)。
这也代表着GSK在Haleon的股份全部清空,彻底退出日化领域。从强生到GSK,巨头们为何都在寻求新的改变?01
GSK彻底剥离消费健康业务
GSK在中国市场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品牌,包括Sensodyne(舒适达)、Voltaren(扶他林)、芬必得、百多邦、新康泰克以及Advil、Centrum(善存)和Caltrate(钙尔奇)。2021年,Haleon涉及的消费者保健业务的销售额达到96.07亿英镑(合计人民币881.50亿元),占GSK总业绩的28%。尽管消费者健康业务在全年总收入中占近三成,但该业务还是被视为“赘肉”,在管理层的规划中,一直在推进拆分。“通过剥离非优先品种,重点支持疫苗和特殊药物。”在一份声明中,GSK解释了分拆的原因。事实上,早在2015年,时任首席执行官Andrew Witty就提到,消费者保健业务将有可能独立运作。2018年,GSK被再次曝出已经开展内部讨论,要拆分消费者业务,原因是这一板块利润率低。但是大股东们意见迟迟未能一致化,拆分计划一拖再拖。当年底,GSK宣布与辉瑞合并消费者保健业务,成立一家合资企业GSK Consumer Healthcare,将辉瑞的善存、钙尔奇并入。GSK在合资公司中占股68%,并派出CEO。合并后的消费者健康业务占据7.3%的市场份额,行业排名第一。管理层见到利好,便开始启动消费者健康业务部门独立上市。2021年6月,GSK宣布拆分消费者健康业务,称“公司将面临20年来的最大一次重组”;2022年2月,宣布成立消费者健康公司Haleon,拟在伦敦证交所上市。随后,辉瑞宣布计划退出其与GSK的消费者健康合资公司Haleon32%股份。2022年7月,GSK正式完成分拆其消费者健康业务,并在伦敦交易所开始交易,成为十多年来欧洲最大的IPO,但该部门305亿英镑(合计人民币2798.56亿元)的市值远低于联合利华当年提出的500亿英镑收购价。2023年,GSK两次出售Haleo股票,今年1月再次出售股票,并在3亿股交易中获得了约9.78亿英镑(合计人民币89.74亿元)的收益。不过,自2022年完成消费者保健业务分拆后,GSK从《财富》世界500强的49名下滑至343名,但却在“500强净资产收益率最高的50家公司”排行榜上,位居第3。而据最新消息,该公司计划出售其在Haleon剩余4.2%的全部股份,这也意味着GSK已彻底剥离消费健康业务。至此,其将专注于疫苗和特药。02
口腔健康为Haleon第一大业务
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0.7%
目前,Haleon旗下口腔健康板块有主打口腔清洁护理的舒适达、益周适、百特能以及专注假牙护理的保丽净品牌。2024年3月,Haleon披露了2022年从GSK分拆出来的首次全年业绩。财报显示,Haleon2023年营收为113.02亿英镑(合计人民币1037.03亿元),同比增长4.1%;营业利润达19.96亿英镑(合计人民币183.15亿元),同比增加9.4%。2023年,其口腔健康业务收入31.36亿英镑(合计人民币287.75亿元),占总收入的28%,成为第一大业务板块。并且该业务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0.7%。在上述几个品牌中,国人最熟知的就是舒适达牙膏。据了解,舒适达是主打“专业抗敏感”的牙膏品牌,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有效缓解牙本质敏感症状的方法。1961年,第一支含氯化锶的抗敏感牙膏在英美两国上市,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,舒适达牙膏已遍布多个国家和地区。2008年9月,舒适达正式进入中国。之后,尽管销量不大,但依靠高单价抢占了高端市场。该品牌天猫旗舰店中热销第一的产品为“舒适达抗敏感牙膏”,目前已售出30万+件。产品客单价在22-52元不等。近年来,在消费者口腔护理意识觉醒、品牌多元化、消费水平提升等多因素的影响下,口腔护理市场迎来巨大变化。从漱口水、口气清新剂、牙粉、牙贴到电动牙刷、牙线、洗牙器等,各品牌纷纷入局布局,扩大市场。而舒适达似乎慢了一步,目前仅有牙膏品类进入中国市场。据中国口腔用品协会数据显示,1-3月,从牙膏行业的品牌排名来看,网络零售额排名前五的品牌依然是云南白药、好来(原黑人)、高露洁、ORALSHARK、舒客,其网络零售额占比分别为9.0%、7.4%、5.2%、4.9%、4.5%。排名六到十位的品牌分别是佳洁士、舒适达、白云山、冷酸灵和敬修堂。很明显,舒适达的市占率不敌其他国外品牌,也与10.7%的全球市场份额数值相差较大。与此同时,《牙膏监督管理办法》于2023年12月1日起实施,这标志着牙膏正式进入备案时代。宣称功效型的牙膏产品需按照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进行功效评价后,方可宣称牙膏具有防龋、抑牙菌斑、抗敏感、减轻牙龈问题等功效。随着牙膏新规的进一步落地,牙膏市场也将进入“拼功效”时代。这或许还将导致牙膏行业迎来新一轮的洗牌考验。03
从“增肥”到“瘦身”
为何频频剥离业务“甩包袱”?
5月7日,原本为强生(Johnson & Johnson)消费者健康业务公司的Kenvue科赴由于与强生签订的过渡服务协议(TSA)的终止,Kenvue按下裁员键,而伴随着裁员一同前来的,是强生清空其持有Kenvue科赴的剩余9.5%的股权的消息。5月13日,在剥离并上市其消费品健康业务Kenvue科赴近一年后,强生计划出售其在Kenvue科赴约9.5%的全部剩余股份,预计5月17日完成。强生计划将这些股份以“债转股”方式出售给高盛和摩根大通,这笔债务与股权交换价值约为37.5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271亿元)。至此,有着137年历史的强生退出化妆品行业。近年来,巨头公司分拆/剥离非核心部门业务已成为一个显著的行业趋势。从2018年开始,众多跨国企业纷纷开始业务重组。辉瑞宣布对其业务板块进行重组,将成熟药品业务拆至普强;联合利华在继剥离立顿茶业务后,再次剥离冰淇淋业务。这一业务在中国市场有着消费者非常熟悉的和路雪、梦龙、可爱多等品牌,有关品牌在2023年的营业额为79亿欧元(约合人民币620.49亿元)。剥离后,这一板块将作为一家独立的、更专注的企业运营。GSK、强生进行拆分的原因也有类似之处,也是为了更好梳理产品线、聚焦优势业务,通过更有针对性的商业策略使得企业成长加速。可以预见,随着拆分,新的GSK、强生更聚焦医药领域,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消费者保健/消费品业务的创新发展。在“买买买”的现实下,包括GSK、强生在内的巨头体格越来越大,但并不是每一家都保持健壮,不佳业绩/负面丑闻可能稍有就会不慎降临。如今,巨头们已渐渐不再热衷于扩大体量,取而代之的是大刀阔斧地拆分非核心板块,专注看家业务。通过剥离、集中核心业务,专注优势领域的技术发展,往专业化发展方向走,资源向核心业务集中,业务向核心能力聚焦,拆分的公司也将能获得更高的估值。对于强生而言,此次可转债套现出271亿元,不仅可以减少公司支付的利息费用,释放资金,还能够用来投资高附加值板块。不过,随着Kenvue科赴和Haleon成为一家完全独立的消费品企业,脱离巨头“保护”,未来是否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,又会以何种姿态布局中国市场,加速实现战略目标,仍有待市场验证。ABG欧博·(中国)官方网站- 登录入口!